消费提示

共建老年友好社会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

点击数:39  作者:阳光人寿河北分公司  日期:2025/10/29 15:47:53

      2025年金秋十月,是全国第16个“敬老月”。随着生活数字化、金融线上化快速发展,老年群体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,也成为不法分子重点瞄准对象。由于年龄影响,老年人可能对新兴技术了解不深、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,更容易在无意中泄露个人敏感信息,导致财产损失。为帮助老年人守好“钱袋子”,阳光人寿河北分公司发布风险提示:“共建老年友好社会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”。

      一、案例介绍

     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老职工,孩子都不在身边,平时自己居住,且生活节俭。某日,她接到一个自称是“国家医保局”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能准确说出她的姓名、身份证号以及最近的购药记录,称她的医保卡在外地有涉嫌违规消费记录,账户存在将被冻结的风险,需要立即将卡内资金转移到“安全账户”进行核查。惊慌失措的李阿姨在对方的电话操控下,一步步将个人信息告知了对方。直到银行卡内5万余元存款被转走,对方失联,李阿姨才如梦方醒,赶紧报警。

      二、案例分析

     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“精准定制”电信诈骗。不法分子掌握了李阿姨精准的个人信息(如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消费记录),利用老年人对医保、养老等切身利益的关切、对自身财产的节约心理,精心设置骗局流程,通过“账户冻结”、“涉嫌违规操作”“造成财产损失”等话术制造恐慌心理,使老年人在焦急中一步步走进圈套,导致财产损失。

      三、风险提示

    (一)强化信息保护意识,做到“三不”

      一不随意填写,比如决不在陌生网站、APP、调查问卷或街头扫码中填写自己的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号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。二不随意丢弃含个人信息的快递单、票据、车票等。三不随意授权,在APP或小程序使用个人信息时,仔细阅读条款,仅开启必要的权限,避免过度授权。

    (二)守住资金安全底线,牢记“两要”

      一要认清关键屏障,银行卡密码、网络支付密码和手机验证码是保护您资金的三大“护身符”,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他人透露,正规单位绝不会以任何理由索要验证码和密码。二要主动核实信息,遇到所谓“账户异常”“优惠活动”“中奖通知”等,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电话或亲自前往营业网点咨询,绝不盲信陌生来电或短信链接。

    (三)提升金融安全素养,常备“两颗心”

      一是保持一颗平常心:面对“高息理财”“以房养老”“保健品投资”等诱惑,要坚信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抵御高回报诱惑,避免因小失大。二是常怀一颗求助心:在做出大额资金支出决定前,多与子女、亲友商量,多一人判断就能多一重防护。

     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维护老年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擦亮双眼,多关注新闻媒体、金融机构发布的防诈骗知识,不断增强自身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。护好信息,守好财产,安享晚年生活。


协会电话:0311-66007295    联系邮箱:sjzbxhyxh@163.com

协会地址:石家庄市桥西区自强路35号庄家金融大厦5楼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 2015  石家庄市保险行业协会

网站备案:冀ICP备19028763号-1  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336号 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    技术支持:网讯科技